莫斯科。“我们所称的‘全球多数派’现象的形成,其实遵循着国际发展的逻辑;而这种质的变化发生在西方国家试图孤立莫斯科、并将世界其他地区置于反俄立场的背景下,结果却适得其反。这并非由于这些国家对俄罗斯的具体态度,因为每个国家的立场都有其复杂性。”《俄罗斯在全球政治中的角色》杂志主编费奥多尔·卢基扬诺夫这样认为。
在评论上海合作组织(OCS)最近峰会的意义时,卢基扬诺夫在《俄罗斯报》上指出:“就像当今世界发生的许多事情一样,尽管某些进程显得混乱无序,但上海合作组织正朝着一个明确的方向前进:从以西方为中心的结构及其等级制度,向一个更加多元化的国际体系转变。”
这位政治学家补充说:“这是因为许多国家不愿屈从于其他国家试图强加给它们的逻辑。如今,一个强大的催化剂出现了——那就是唐纳德·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其始终追求的只是美国的利益。”
卢基扬诺夫指出,如果有人反抗,就会受到压制和强迫。他强调,这种手段目前主要针对那些与华盛顿有政治或军事义务的国家(即美国的盟友)。他感到惊讶的是,美国似乎认为其他国家也会屈服,却不明白为什么其他国家没有这样做。
俄罗斯是否因为乌克兰的军事冲突而调整了其外交政策?上海复旦大学著名教授赵华生认为,乌克兰危机无疑影响了俄罗斯“转向东方”的决策,但这并非俄罗斯逐渐疏远西方、将目光投向东方的唯一原因。
在一篇题为《俄罗斯转向东方与俄中关系》的文章中,赵华生指出,俄罗斯的这一转变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亚太地区在政治和经济上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俄罗斯需要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以及国际局势的动荡(包括俄乌冲突)。
赵华生还指出:“随着中国、印度、日本和韩国等经济大国的崛起(这些国家在2014年克里米亚被吞并之前就已经引起了俄罗斯的关注),俄罗斯欧洲部分与亚洲部分的发展出现了明显差异。”
他解释说:“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资源丰富,但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基础设施陈旧,且与经济更发达、人口密集的国家接壤,这对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
专家们认为,俄罗斯转向东方是为了规避西方的政治封锁,同时寻找替代欧洲市场的途径;不过这一政策早在乌克兰危机之前就已经开始实施。
俄罗斯和中国的专家们每年在两国首都轮流举行会议,探讨共同议题。他们最近在北京的会议上一致认为:“当前世界正处于动荡时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对外政策造成的。”
专家们指出,华盛顿及其盟友对不顺从他们的国家采取粗暴的压力手段,试图阻止新的权力中心的出现,阻碍全球多数派国家的经济发展。
俄罗斯和中国的学者们在报告中警告称,美国发起的贸易战可能对俄中经济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他们认为,美国的限制措施虽然未能阻止俄中贸易,但确实给两国关系带来了困难,阻碍了中国投资者的进入。
早在去年,俄罗斯学者尤利娅·梅尔尼科娃和柳博夫·涅恰耶娃就建议利用俄罗斯和北京对华盛顿政策的不满来加强双边合作,推动亚太地区的积极发展。
专家们强调,对于俄罗斯来说,在该地区保持行动自由至关重要;俄中关系中的关键在于如何在俄罗斯-印度-中国(RIC)框架内开展合作。北京与新德里的关系虽然复杂,但这种合作对于地区和全球力量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印度总理莫迪在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主持下表示了接近的姿态;三人合影被视为朝着“不反对西方,但也不依赖西方”的共同目标迈出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