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卓越与辅导之间:是教育,还是学生的自我帮助?

2025年9月20日

在卓越与辅导之间:教育还是自我帮助?

我曾经听到一位老师批评宪法第三条中关于“质量”和“卓越”的表述。他认为,尽管这些词汇听起来很积极,但实际上它们是多余的,并且掩盖了阶级、性别和文化之间的不平等。“质量”最终被简化为评估和控制的指标,使教育学屈从于技术性的标准。而“卓越”则作为一种精英主义的区分标准存在。相比之下,“教育质量”在国际讨论中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它有助于评估教育的相关性、公平性和实用性。如果能够摆脱其技术官僚主义的束缚,从教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教育质量”,它或许可以成为改进教育体系的途径。

如今,许多课程和培训项目都以“教育辅导”这一新概念出现。这种辅导被宣传为一种创新的方法,旨在“提升学习效果”、“赋予学生自主权”以及“挖掘他们的最大潜力”。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方法往往只是表面的解决方案,无法真正改变教师和社会的现实困境——比如繁重的行政负担、资源匮乏、薪资不平等以及恶劣的工作条件等。

被误解的“质量”概念让教师不得不追求外部设定的评估指标;“卓越”则给学生带来了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的压力;而“教育辅导”则要求每个人自己去发现和发挥自己的潜力。这三种理念都强调个人主义(“如果你愿意,你就能做到”),从而忽视了资源分配的不平等、文化差异以及历史上的性别和种族歧视问题。在这种逻辑下,“教育辅导”的激励性言论其实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创新,反而将教师和学生推向了更广泛的结构性问题的责任之中——比如教室拥挤、基础设施不足、数字鸿沟以及缺乏社区支持等问题。

“教育辅导”所营造的激励幻想与“卓越”理念的风险类似,它们都使用企业化的术语(如“绩效”、“能力”、“赋权”等)来转移人们对系统真正问题的关注。它们的吸引力在于看似现代和积极,但实际上只是将责任推给了教师和学生,让他们为更广泛的结构性问题负责。如果学生没有取得进步,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缺乏自我意识”或“没有发挥潜力”;真正需要反思的应该是限制学习的环境和社会条件。

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质量”还是“卓越”,都曾被用作区分地位、维护秩序和强化服从的工具。我的老师指出,“卓越”试图灌输一种“良好行为”的文化,让大众追求自上而下的行为规范,将服从和功绩视为通往认可的唯一途径。“质量”则被包装成一种技术性的、值得推崇的知识体系,但实际上它只是将大多数人(尤其是教师群体)置于外部标准的监控之下,类似于柏拉图式共和国中由专家统治的社会结构。这两种理念都隐藏着一个文明化的过程:在表面的中立之下,它们实际上延续了阶级和知识等级制度。

“教育辅导”同样遵循这种逻辑,只不过披上了更为“友善”的外衣。它被宣传为一种基于同理心和激励的替代方案,但实际上仍然是一种欺骗性的承诺——将个人的成败归结为个人自身的责任。就像“卓越”强调区分和“质量”强调控制一样,“教育辅导”也认为只要“发现自己的潜力”就足以改变现实,却忽视了那些限制教学和学习的环境因素。因此,“教育辅导”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文明化机制,表面上看起来具有创新性,但实际上只是强化了现有的不平等现象。

墨西哥华人网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文章评论